“网红”人形机器人,倒在了量产之前

jh 1周前 (04-17)

只见视频,不见产品

就在今天,波士顿动力公司正式宣布:自家液压驱动人形机器人Atlas正式退役。

提到Atlas的名字,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你一定曾在某个科技视频的片段里,见到过外形酷似人类、可以轻松翻跟头的神奇机器人。

作为对Atlas的纪念,波士顿动力放出了一段3分半的视频。在视频里,Atlas如往常一样展示着跳跃、翻跟头、跳舞、跑酷等动作。

到了视频最后,Atlas对着镜头挥手致意并深情鞠躬,为长达10年的生命周期画上了句号。

传奇机器人突然退役

先简单介绍一下Atlas的历史,该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旗下一个名为PETMAN(Protection Ensemble Test Mannequin,防护服测试假人)的计划。

为了辅助人们完成紧急任务,DARPA与波士顿动力公司决定携手打造一款革新性的机器人。到了DARPA举办的“虚拟机器人挑战赛”竞赛上,Atlas第一次现身。

参数上来看,早期Atlas身高1.5米,体重80kg,搭载雷达和立体相机系统,并装有28个液压执行器。

虽然外表来看略显简陋,但Atlas之所以出名,正是靠着这些液压执行器,最终才完成这些令人惊叹的高难度运动。

在视频里一次“故意”的摔倒在地时,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液压油从Atlas的双膝喷射出来,并且展现出和人类一样的疼痛感。

而到了最新一代Atlas V6版本上,波士顿动力在原有的液压驱动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动驱动系统,提高了效率和噪音控制。并且给机器人的手臂上加上了三根手指,让他可以抓取和操作各种形状的物品。

从展示效果上来看,Atlas比之前展示出来的技术力更强,但这一次改动也为Atlas的退役埋下了伏笔。

难产的液压驱动

和Atlas不同,包括特斯拉的Optimus在内,目前的主流机器人都采用了电驱动。

不可否认的是,液压在极致运动性上表现得更好,但波士顿动力在商业化的失败,证明了液压技术已经不再符合现代机器人的要求。

液压技术第一个问题是成本。

搞一套液压系统,不仅零件数量多,而且对于零件加工也提出很高的要求。

从波士顿动力公布的资料来看,Atlas在制造过程遇到了不少困难,主要集中在加工零件价格昂贵、机器人专用的元件少等等。

据专业机构估算,由于尚未平台化,定制成本高,Atlas现有成本约为200万美元,相比之下,optimus的成本仅需10万美元,而后者还比Atlas更加聪明,话题度也逐渐超越了Atlas。

就大部分机器人公司来说,前期研发投入多,比的就是背后资本的烧钱能力。

作为行业技术水平最为顶尖的企业,波士顿动力成立26年,却至今难以盈利,并且惨遭三次“卖身”。

时间线上,先是被谷歌从美国军方手中收购,紧接着谷歌又将它卖给软银集团。到2022年,软银又将波士顿动力卖给了韩国现代。

而这么多年来砸下去大笔资金,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波士顿动力确实该转变下研发的重点。

高昂的成本之外,液压技术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告别视频里,Atlas了一次出现爆缸漏油的情况,虽然“表演”的成分更多,这也说明液压系统的复杂性太大、存在一些安全性隐患,难以商业化和产品化。

在与电驱系统对比下来,液压技术的劣势就更明显了。前者能源效率更高、控制精度、响应速度更出色,整体成本也不高。另外,电驱系统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更加出色。

对比下来,液压系统确实力气更大,不过综合一下实际生产中的各种因素,电驱机器人取代液压机器人已经是大势所趋。

最后,人形机器人产品之间的竞争,其实是机器人厂商在AI上的竞争。而Atlas的灵魂并不是AI,而是基于视觉、行为库所构成的认知能力以及预测能力。

比起Optimus、Figure01这类依赖AI平台的“具身智能”,Atlas靠的是背后强大的软件系统。不过这是否也说明,Atlas点错了技能树呢?

结语

有报道称,Atlas的退役是为公司未来的新项目让路。

就在今年 2 月份,波士顿动力在一段名为“Atlas Struts”的视频里,展示了Atlas专为工厂车间作业而设计的新型抓取器,而这正是前文提到装上电动驱动系统的最新版本。

考虑到现代汽车的背景,或许Atlas也要放下网红身份参与到线下生产中。而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之路,又一次背上了压力。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