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揭晓,薛其坤、颜宁等顶尖学者共话人类未来
多位顶尖科学家齐聚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 。
人类历史走出困顿,皆始于科学之光的指引,“从0到1”的创新精神则是科学之光燃起的第一簇火花。11月27日,在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全球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全球著名植物生物学家朱健康、全球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于洪涛等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与获得“科学探索奖”的青年科学家线上云聚,畅聊科学领域前沿话题。
据悉,这也是国内目前科学界阵容最强大、领域跨越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平台之一。
此次论坛以“聚焦原创,突破边界”为主题,希望通过搭建科学家代际之间、领域之间的交流平台,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合作,全方位支持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
论坛上,由“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出并投票产生的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发布,体现出以获奖人为代表的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群体,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前瞻研判,和对“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不断探索。
多位顶尖科学家分享前沿学术成果
“于微纳处天地宽”。在“学术演讲”环节,六位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结构生物学、复杂科学研究、分子细胞科学、信息电子等领域具有重要建树的科学家分享各自研究领域的探索最前沿,碰撞跨界研究火花。
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生物学家朱健康带来了“从DNA第五碱基到健康与长寿”的学术分享。朱健康是世界植物科学领域发表文章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爱思唯尔发布的最新版“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榜单中排名最高的中国科学家。朱健康主要从事植物对抗逆境研究,也就是植物为何能够抗旱、耐盐与耐低温,并将这样的能力遗传给下一代,这些研究在基因编辑作物、植物育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1月,朱健康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在今天(27日)的论坛上,他结合自己的工作,讲述了基因序列里看不到的遗传信息,“DNA甲基化”的神奇作用,拨慢“DNA甲基化时钟”,有可能延缓衰老,健康长寿。
(朱健康在论坛现场分享)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西湖实验室主任于洪涛是全球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他长期从事最基本的生命现象细胞分裂研究,曾在全球首次找到细胞分裂的“开关”纺锤体检查点。本次论坛也是他在2019年全职回国后,为数不多的公开学术报告。在今天的论坛上,他与听众们分享了细胞分裂的神奇旅程,和在这一过程中,“生命密码”基因组的传承和塑造。
(于洪涛在论坛现场分享)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被认为正在成为当今科学发现的新范式。AlphaFold2在2021年横空出世,点燃AI for Science热潮。AI技术一举将蛋白质3D结构预测的精度从60%提升到90%以上,也入选了《science》杂志评选的2021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但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无所不能?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的报告另辟蹊径,通过阐释AI在结构生物学中的未达之地,为人们理解AI for Science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颜宁在论坛现场分享)
不少从事基础研究的学生也通过这场线上论坛感受杰出科学家们的学术“点拨”。 一早就守直播的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秦同学这一天内记了好十几页笔记。“以前只能在学术期刊见到的科学家名字,这次居然能现身给我们作分享,我们同学都很振奋。我希望自己能更有耐力地在基础研究领域攻坚克难,以‘十年磨一剑’的态度对待我的研究。”他表示。
随后,“生命科学” “数据科学”两场主题论坛分别由朱健康和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主持。在近四小时的交流中,资深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共同描绘出科学之舟乘风破浪的美好画卷。
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六所顶尖高校分享“育人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多年来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本次论坛新增“校长圆桌”。围绕如何“引导、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教师甘坐冷板凳、探索长周期重大科学问题”等议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陈十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儒新、大湾区大学(筹)负责人田刚、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共同探讨中国高校上下求索之道。
(校长圆桌论坛)
大学是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对于高校而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也代表着高等教育和大学对国家与社会的主要贡献力。
对于企业而言,任何一家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都得益于创新,也同样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论坛上坦言,“没有原始创新的深厚地基,没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企业的大厦再高大再漂亮,也难以经受风吹雨打。”过去几年,腾讯把“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纳入公司战略,支持基础科研是重中之重。从设立科学探索奖,到举办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再到今年新发起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腾讯不断加大以公益形式投入基础科研领域。奚丹表示,“在出资之外,我们还希望为探索奖获奖人精心准备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满足青年科学家跨学科交流的需要,这就促成了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奚丹介绍,助力国家基础科研的长远发展,是腾讯超越商业边界的一份长期承诺,将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甘当绿叶扶红花”的社会担当。
(奚丹在论坛现场分享)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看来,将“科学探索奖”获奖者作为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的样本,通过研究他们的成长规律与创新机制,亦或能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育贡献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于是在韩启德的提议下,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探索奖项目组共同发起了“基于科学探索奖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项目,以研究科学探索奖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希望为改进科研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提供参照;同时揭示当代中国青年科学家得以成功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也只有教育界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共同破解萦绕在科学教育领域的“钱学森之问”。
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揭晓
为了试图勾勒出未来三至五年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的发展图景,2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依据自己的一线工作和科学洞察,提名并投票选出十个关键词并在论坛上正式发布。它们分别是:高能宇宙线起源、室温超导、新材料创制、新型RNA、类脑智能和脑机接口、面向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超高比能拿全储能、仿生材料与器件、复杂系统与高阶网络。
(“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发布)
这十个关键词,不仅凝聚了青年科学家们探索科学“无人区”的壮志雄心,也凝聚了中国青年科学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前瞻研判。在论坛上,陈玲玲、吕琳媛 、吴华强等科学家就围绕基础研究关键词进行分享。
非编码RNA被称为人类基因中的“暗物质”,它从DNA转录而来,但不表达为蛋白质,长久以来一直用途成迷。这些“暗物质”到底有什么用?能够为我们对抗疾病提供哪些全新的手段?在论坛上,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以《新型RNA的发现与功能探索》为题,为人们揭秘非编码RNA。
(陈玲玲在论坛现场分享)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复杂系统研究,史蒂芬·霍金也曾说过,“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吕琳媛正从事复杂系统研究,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系统研究的“前世今生”:在秩序与混沌边缘,复杂科学如何在诸如人脑、生态、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中寻找普适、简单的规律?科学家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寻找到隐藏着怎样的简单规则。
(吕琳媛在论坛现场分享)
“摩尔定律”面临失效风险,晶体管尺寸逐渐逼近其物理极限。人们飞速增长的算力需求未来如何满足?下一代芯片什么样?清华大学教授、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吴华强是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首任院长,从事新型忆阻器研究,他从集成电路面对的“三座大山”谈起,分享了“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探索。
(吴华强在论坛现场分享)
据悉,“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是为“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供的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50²”寓意着“科学探索奖”每年评选出的50位青年科学家,将对未来50年的科学技术突破产生重大影响。从2021年起,“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旨在营造探索未知的学术氛围,鼓励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叉研究合作,成为兼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青年科学家学术盛会。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