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jh 3年前 (2022-01-19)

从巅峰跌入谷底,暴雪的悲剧本可以阻止。

一夜之间,“微软648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的消息迅速占领互联网

有人惊呼微软“有钱真好”,有人感慨暴雪“起死回生”,还有人为索尼“捏把汗”……

但在纷繁错杂的新闻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动视暴雪CEO鲍比·科蒂克Bobby Kotick)将带着3.889亿美元的巨款“体面”地从公司离职

对于投资人和股东来说,鲍比·科蒂克是“天使”——他成功缔造了动视暴雪这家伟大的游戏公司;而对于公司员工和粉丝来说,他又是“恶魔”——逼走传奇员工,对性侵丑闻视而不见,毁掉经典游戏IP……

这个争议颇多的角色,完全可以贴上“传奇”的标签。

动视的“救命恩人”

纵观科蒂克的创业前期,几乎称得上“人生赢家”,不仅有贵人相助,还成功押中“游戏发行”这块宝藏。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在接手Mediagenic之后,科蒂克进行了大规模重组,将公司名称改回了动视(Activision),并迁址到加利福尼亚州。随后公司于1991年将合作伙伴Infocom开发的20个游戏做成CD发售,名叫“Infocom之失去的宝藏”,这套合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这期间,Mediagenic经历了破产保护程序,随后公司名正言顺地从老动视(美国动视、Mediagenic)过渡到新动视,在随后几年里,这家“新公司”在科蒂克的带领下成功完成了力挽狂澜,并在1997年扭亏为盈

恢复盈利后,科蒂克开始了各种商业操作,在接下来十年时间内收购了25个工作室,扩张动视游戏制作团队规模,并推出《使命召唤》、《吉他英雄》等经典作品。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到了2006年,科蒂克察觉到大型多人在线游戏(MMO)的火热,以及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他很快盯上了暴雪娱乐旗下的《魔兽世界》

当时,暴雪娱乐的控制权在法国公司维旺迪手中,在与维旺迪首席执行官Jean-Bernard Lévy取得联系之后,科蒂克希望取得《魔兽世界》的发行权。而Lévy则希望将动视与暴雪公司合并,并继续获得合并后公司的控制权。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摆在科蒂克面前的,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为了未来选择寄人篱下,还是放弃魔兽这个大IP。

在与暴雪总裁Mike Morhaime深入交谈后,科蒂克意识到维旺迪可以帮助他们进入中国这个不断增长游戏市场,最终他还是同意了这项提议。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2007年12月2日,动视正式与维旺迪游戏公司合并,成立动视暴雪公司,科蒂克继续被任命为新公司CEO兼总裁。

有意思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维旺迪的口碑并不好,多次恶意收购其实是为了压榨游戏公司的IP价值。科蒂克的及时出现,就如同“天降猛男”一般拯救暴雪娱乐于“水火之中”

虽然合并后维旺迪依然持有动视暴雪52%的股份,但基本在科蒂克掌控之中。

之后在2013年7月25日,随着公司收入连创佳绩,积累了足够资金的动视暴雪宣布以58.3亿美元的价格从维旺迪手中回购4.29亿股股票。

交易结束后,动视暴雪成为一家独立的游戏公司,并靠着旗下庞大的工作室成长为游戏界的巨头。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站在动视的角度,科蒂克绝对是一个称职的CEO。

在竞争激烈的游戏市场,科蒂克借力暴雪和中国市场成功翻身,并保住了一系列大IP。

暴雪的“千古罪人”

现在我们将目光再投向暴雪——这个原本在游戏圈里久负盛名,代表几代人青春的游戏公司,如今却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我们可以从很多因素去分析这家巨型企业的衰败:领导层傲慢、决策失误、员工流失,包括“令人作呕”的企业文化……每一个因素都难以与暴雪的陨落分离开来。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但归根究底,作为动视暴雪的CEO,科蒂克显然最应该担负起责任

在动视暴雪公司的结构之下,动视与暴雪娱乐应是相对独立地运营。但在收购完成后,科蒂克将大量动视员工安排到暴雪的业务线中,并且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重要岗位。

这本该是公司合并后的正常操作,但科蒂克却如同埋下了无数尚未爆破的炸药,并最终在2021年被引爆。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图 | 暴雪核心团队基本离职

首先就是动视暴雪内部的“兄弟会文化”,主要表现于对女性员工(和部分男性员工)的歧视和公开性骚扰,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诉讼都是对准了暴雪娱乐内部

最先曝光这些丑闻的加州公平就业与住房部表示:经过2年的调查,决定对动视暴雪提起诉讼。随后,相关负面新闻几乎已经演变成了每天游戏圈新闻的“例行公事”。

彼时的科蒂克在干什么呢?曝出前对丑闻视而不见,曝出后则一直在公众面前保持着“不知情、不姑息”的良好CEO形象,并宣称在性骚扰案解决之前只领取加州法律允许的最低工资。

去年11月16日,《华尔街日报》发文报道称,科蒂克多年来一直知晓、支持、甚至参与了公司内部分员工的性侵犯和强奸行为,但并没有全部报告给董事会。

再往前回顾,《华尔街日报》曝光科蒂克曾以一位女性高管的名义宣称性骚扰诉讼“毫无价值”,还宣称“动视是一家拥有良好价值观的伟大公司”,并“对性骚扰采取强硬态度”。最终,这封邮件激怒了动视暴雪员工,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罢工事件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图 | 邮件事件主人公

其实不单是暴雪,动视内部同样存在着相似的问题,但比起暴雪来说根本没有掀起大浪。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科蒂克对于两个公司的区别对待

在动视旗下Treyarch工作室中,有一位女员工指控自己曾在2017年被部门主管丹·邦廷酒后骚扰。随后动视对此事启动了内部调查,并建议将该主管解雇。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科蒂克居然出面干预了此事,将邦廷保了下来。有内部人士表示,邦廷曾是《使命召唤》的重要员工。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当然,性骚扰事件只是暴雪动荡的缩影,它并不是近些年暴雪游戏不好玩的直接原因。但正是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之下,优秀员工纷纷离开了暴雪,有的是被高层解雇、有的是对公司失望主动离职,还有少部分因为丑闻负罪离职。

除了性骚扰事件让暴雪陷入混乱以外,科蒂克对于暴雪的商业化运作同样让这家公司失去了灵魂

动视和暴雪,本身就是拥有着不同企业文化的两类公司,前者偏向于商业化运作,更倾向于用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后者则是“慢工出细活”的代表。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两者走到了一起,自然作为领导者的动视占了上风,暴雪的发展也随着科蒂克的理念开始转变:先是研究多年的神秘网游项目下马,接着开始放弃经典IP,将重心放在重制版和网游更新上,最终从“暴雪出品,必属精品”变成了敷衍了事。

前面提到,大量动视的商务人员进入暴雪,这些人员的级别普遍较高。相对于暴雪老员工,他们反而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为了提高利润率、削减成本,动视采取的做法就是裁员。据悉在2019年,动视暴雪在高额收入下依然大举裁员8%,其中大半来自暴雪。

如果不是暴雪创始人Mike Morhaime的坚守,可能暴雪最后的独立性也消失殆尽。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可惜的是,当初暴雪的创始团队,最终都离开了暴雪。

其实从动视暴雪财报就可以看出来,暴雪的盈利和增长始终不如动视,甚至不如King(同样归于动视暴雪旗下的手游公司)。

作为CEO,科蒂克需要对股东和股价负责,那么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从“干儿子”暴雪下手。

“人人喊打”的动视暴雪CEO,终于要离职了……

后来的故事也不用赘述,暴雪慢慢从一家受人尊敬的“游戏小作坊”堕落成人人唾弃的游戏公司,但依然不影响动视暴雪赚得盆满钵满。

到了2021年,随着性骚扰丑闻以及动视与暴雪两家新作同时“翻车”,动视暴雪的股价从7月开始持续跌到谷底,最终吸引来微软的“捡漏”

据知情人士称,科蒂克将在交易完成后离职,离开他工作31年的岗位。

凭借持有的410万股动视暴雪股票,他可以得到3.889亿美元 (约合 24.71 亿元),另外还包括动视暴雪董事会去年颇具争议地授予科蒂克长期股票奖励。

有意思是,在任期内,科蒂克的年薪就超过1.5亿美元,在众多游戏公司CEO中位列榜首,相当于大约1560名动视暴雪员工的总年薪。

结语

有人说,科蒂克对于暴雪的放任不管毁了一代人的青春;也有人说,没有科蒂克,暴雪早就消失在维迪旺的恶意收购里。

他就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

但从商业角度来说,他无疑是出色的企业家,无论是一手救活美国动视,还是让微软以64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没得救”的动视暴雪,科蒂克都成功给股东们交出一份成绩单,也算得上体面离职

而对于员工和粉丝们来说,这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他们终于不用再忍受这样的CEO了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