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荣耀卖身,剥离华为
这是一次自救与他救的交易。
在美国禁令下,为保生存,华为最终选择自断一臂,将荣耀出售。
买家为30余家企业共同成立的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具体交易价格未透露。出售后,华为不再持有新荣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为救火,30余家企业“接盘”荣耀
这是一次自救与他救的交易。
据了解,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与30余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共同投资设立,包括天音通信、苏宁易购、松联科技、怡华通信、象之音健康科技、瑞联优信、英孚特通讯、哈尔滨金潭科技等。
在有关此次购买的声明中,这些企业明确表示,此次收购既是荣耀相关产业链发起的一场自救和市场化投资,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费者、渠道、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员工的利益;更是一次产业互补,全体股东将全力支持新荣耀,让新荣耀在资源、品牌、生产、渠道、服务等方面汲取各方优势,更高效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本次交易案中,所有权的变化不会影响荣耀发展的方向,荣耀高层及团队将保持稳定。
此外,投资新荣耀的经销商和代理商也承诺:未来只享有财务上的投资回报,在业务侧将遵循公平交易的市场化原则,与其他经销商、代理商享受同等机会。
出售之后,荣耀如何继续“荣耀”?
在发布的收购声明中,有两句话值得关注——荣耀高层及团队将保持稳定;经销商和代理商承诺未来只享有财务上的投资回报,在业务侧将遵循公平交易的市场化原则。
从这一点来看,这30余家荣耀经销商、代理商更偏向于是来救火的。
有知情人士指出,华为被美国持续打压以来,荣耀的供应商、生产工厂、渠道和分销商都面临困难。这种情况下,华为出售荣耀,是在“保护渠道有水流,别干枯了,别害了上下游”。
众所周知,早在成立之初,荣耀于华为就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荣耀的成立,最初的目的在于对抗小米等手机品牌,后于2013年正式作为独立品牌开始运作。由于荣耀专注互联网,年轻一代消费者,产品定位清晰,强调性价比,也不会担心拖累华为品牌冲击高端高价位市场。
与此同时,在一些新产品的试探上,荣耀也是“先锋军”,譬如去年率先推出智慧屏等等。
可以说,荣耀之所以能够“荣耀”,离不开华为在技术、营销渠道、供应链、品牌背书等方面的支持。
如今来看,荣耀被出售之后,这一品牌似乎还是会被保留下来,但是失去华为的荣耀还能继续“荣耀”吗?
或许就如同此前郭明錤所预测的,脱离华为之后,荣耀购买零部件将不再受美国对华为的禁令的约束,这将有助于荣耀的智能手机业务和供应商。从这一点来看,这似乎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然而,关于荣耀能不能“规避美国芯片制裁”这一点,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即使荣耀成为独立的业务,也不能保证以后不会陷入贸易战。”IDC客户端设备研究副总裁Bryan Ma表示。
此外,虽然经销商、代理商这一环没有受到影响,且当前的高层和团队也没有变动,但是在脱离华为后,意味着荣耀或将不再享受到华为的芯片设计与制造能力,这也意味着它将在这个群雄环伺的市场背景下,与小米、OV等“单打独斗”。
至于郭明錤此前预测的,在脱离华为之后,荣耀可以发展高端机型,目前来看也存在不确定性。
几度传闻终成真
荣耀出售确定一事,证明了一句话——“传闻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
早在这之前,仅在今年,荣耀就由两次被传出将出售,且时间相隔不远。
第一次传闻出现是在10月7日,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发布《华为面对美国禁令对策之预测与潜在影响分析》研究报告之后,在这份报告中,郭明錤就曾预测华为未来可能针对当前的境遇做出的反应,其中一个就是华为出售荣耀手机业务。
他总结认为,华为出售荣耀手机业务,对荣耀品牌、供货商与中国电子业是多赢局面。
这一次传闻最后被一则知情人士的消息“终止”——多位接近华为和荣耀的内部人士都表示,华为出售荣耀手机业务或品牌都是不实消息,且在九月中旬,荣耀总裁赵明就曾在内部否认荣耀将被出售。
然而,就在一个月之后,“荣耀被出售”的传闻再次出现,且这一次的传闻较上一次就更具备探究性。
彼时路透社报道称,华为计划将荣耀手机业务整体打包出售,交易额为1000亿元,收购方包括神州数码、三家国资机构,以及TCL等公司组成的小股东阵营。
同时,荣耀管理层等将在这家新公司中持股,而待荣耀独立融资后,华为将有多名高层加入荣耀担任核心高管。
华为消费者业务 COO(首席运营官)万飚将入职荣耀,原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将担任华为消费者业务 COO。而华为余承东将不加入被剥离出去的荣耀公司。
这一次,出面回应的只有否认与华为签订协议的神州数码,而包括华为在内的多个当事人,也没有出面进行回应。
细细想来,在两次传闻中,不管是华为还是荣耀,都没有出面直接进行回应,即使是关于赵明的否认,也是在传闻出现之前。现在来看,“出售荣耀”的这个决定或许是在9月中旬之后才决定的,而他们的沉默,应该也就是“默认”了。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