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美金是不是云市场的极限?真正的“云下之战”也许即将来临

Lynn 5年前 (2019-07-24)

客户对“上云”的态度转变和极大兴趣将会引发云服务市场的又一场争夺战。

昨日,微软宣布投资“非”营利机构OpenAI 10亿美元的消息引人侧目。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投资。消息称,在投资之后,一向有合作关系的OpenAI与微软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模式:未来微软将是 OpenAI 的独家云供应商,同时 OpenAI 也会和微软合作开发AzureAI 超级计算技术,并授权微软使用其部分技术进行商业化。

微软选择OpenAI的目的十分明显,它看重的是这家从一出生就赫赫有名的组织的AI技术能力。但OpenAI缘何要与微软达成合作呢?

有业内人分析称,OpenAI不仅仅看重微软的钱,更重要的是,随着研究任务的深入,对算力的巨大需求使其不得不考虑采用云端系统,而微软Azure就是促使它达成合作的另一大原因。

“云”从未如此被看重。

云下必有一战

基础服务市场迎来第二春

自2015年公有云技术推出以来,作为最早发展起来的产业,基础的上云服务——IaaS的发展状态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即使业内十分看好云的发展前景,也许是出于对数据的看中和保护,从实际的市场反应看来,各大企业们却并不买云服务提供商的账。

发展到2018年,关于“IaaS格局已定”、“盈利空间减小”等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云服务市场成为一场徒有提供商单方面打价格战的战场,甚至云服务市场老大亚马逊AWS也难以置身事外,实行着一年数次不同程度的降价策略。

不过伴随着人工智能对各个产业的渗透,从2018年底开始,整个市场对“上云”的态度明显发生了转变。有公司负责人在采访中透露,在过去的几年里,尽管人们都在讨论云,私下里却是在本地部署数据中心(on-premise),尤其是受监管的行业,不过现在《财富》美国1000强企业的许多高管都表示在积极转向云计算

也许是敏锐地嗅到了市场变化,日前亚马逊AWS又一次公开降价,对明星产品Amazon EC2实例进行了价格调降,价格降幅最高可达49%,可以说是一棒子打在了要害处。

亚马逊的目标十分明确:通过降价实例来直击云计算基础IaaS服务市场,以此吸纳和稳固这一部分增长的B端用户群体。由此也可看出,一向不温不火的IaaS服务市场终于迎来了春天。

但是为何市场现在发生转变?

这里面成本的推动起了很大的作用。有消息指出,Adobe在花费12亿美元购买了AWS云服务之后,从2017年到2018年一年间,它的营收就增长了60%,成本大大降低,这一增长也远远超出了它购买云服务的12亿美元花费。由此看来,一向十分烧钱的OpenAI积极投入到微软Azure的怀抱中也就不奇怪了。

拥抱人工智能意味着数据管理、计算等成本的额外增加,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它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而上云恰好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也因此,Garnter发布新报告给出预测,到 2022 年,绝大多数数据库将被部署或迁移到云平台上,只有 25% 将选择在本地部署,5% 会被考虑从云平台回归到本地。

云服务提供商的低价战

伴随着IaaS细分市场的增长,整个云计算市场已经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何在这场“上云”争夺战中拿下自己的一块地自然也成为云服务提供商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正如亚马逊所为,“降价”这一策略屡试不爽。

从云服务大力发展的这几年来看,降价一直是云服务提供商们最爱使用的武器在当时公布降价策略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亚马逊AWS CEO Andy Jassy就表示,“其实在过去十年,AWS云服务已经降价70次了。”

按照业内惯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服务提供商每年都会有至少两到三次的降价,而细分到各类产品上,活动形式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从国内几大主流的云服务提供商官网上,我们很容易发现,明里暗里云服务厂商都在价格上做足了功夫。除了提供给客户已经成为标配的三大计费模式:按量计费、包年包月和阶梯计价,在各大官网上,限时秒杀、特惠促销、低至三折、新用户免费试用等已经成为各家吸引用户的惯常销售手段,激烈程度堪比零售。

论起最近云服务提供商的公开降价,除了亚马逊AWS这一次在大会上的公开宣布,去年年底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也曾公开宣布了一次产品降价,除了基础云服务产品外,它在人工智能主流应用领域的服务产品上都给出了不同程度的折扣,其中图像搜索功能一度降价90%。

云下必有一战

当然作为阿里云的“劲敌”,腾讯云自然也不会落下,在去年的腾讯“云+未来”峰会上,腾讯就带来了一波“大促”,其中不仅仅体现在腾讯的基础CVM产品上,在友商纷纷认为CDN产品定价已经触底之时,腾讯依然带来诚意满满的CDN产品降价活动,最高降幅达到了20%。

华为云倒是没有在大会上公开宣布过降价消息,不过从公布出的消息可以看出,华为更愿意在先进计算需求上下功夫,最近华为就分别降低了其两款通用计算模型的价格。

纵观各家,随着云服务市场的发展与增长各家其实开始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打出了特色牌。作为云服务市场的巨头,亚马逊AWS依然坚持在自己的优势——基础服务上,腾讯云则看重互联网层面的CDN产品,华为云的目标是先进计算市场,而阿里云的目光则落在了人工智能应用市场上。

低价战背后的市场转变新晋提供商更看重产业

在云服务业务提供上,腾讯、阿里、华为均算是后来者,不过不同于亚马逊对基础云服务市场的看中,它们则纷纷都把目光放在了未来产业上,无论是腾讯提出的产业互联网,华为大力宣传的全栈全场景架构设计,还是阿里在语音语义、图像识别等AI应用上的布局,后来者们的做法则更倾向于结合产业发展。

Gartner报告也指出,在未来大量企业上云的过程中,云基础设施和服务正迅速成为数据管理的默认选择而基于数据库做出的分析、管理等服务(如机器学习的实例)吸引力越来越大。

Canalys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在云服务提供上,亚马逊仍然以31.7%的市场占有率傲居榜首,虽然如此,在年增长率这一维度上,亚马逊只有47.1%,远远落后阿里巴巴的91.8%。而凭借对产业渗透,阿里云已经以高增速居于第四,仅次于三大传统云服务巨头(亚马逊、微软与谷歌)。不得不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云下必有一战

而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反哺到云计算市场,不同于往常的售卖服务,接下来的争夺战则要求云服务提供商主动渗入客户市场,做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Canalys首席分析师Alastair Edwards分析指出,2019年,预计渠道合作伙伴在云服务中的作用开始越来越重要,对于云服务提供商来说,了解客户需求、推荐服务、部署、集成和简化多个云服务的计费和管理变得愈加重要,尤其在打开中小企业客户市场时

从私有云服务向公有云转变,从C端逐渐走向B端,在技术和用户需求市场的推动下,云计算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云服务市场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腾讯云就曾公开指出,云计算市场是向产业互联网升级的必争之地。

公有云市场强势增长,混合云蓄势待发

事实上,“变化”一直是云计算市场的主要基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开始,它就一直在随着产业变化,从互联网时代发展至今,这一领域的产品形式丰富而复杂,因此难以用固定统一的维度去做横向比较。

近几年,业内更愿意使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定义,即云计算服务主要分为三种服务模式: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SaaS)。

云下必有一战

这三种服务皆属于公有云市场,由此看出,公有云技术独霸了现在的云服务市场,且生命力十分旺盛。仅看中国市场,有报告给出统计数据显示,2018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超40亿美金,其中IaaS市场增速再创新高,同比增长88.4%,PaaS市场增速则高达124.3%。

可以看见,除了我们提到的IaaS出现了增长之势外,PaaS市场也在成倍增长,同时在这两块细分市场里,分布的依然是现有市场中的主流玩家们。

这里虽只有IaaS和PaaS市场出现了显著的增长,相对来说SaaS市场还没有出现数据上的红利,但是它却是互联网巨头、创业公司和统软件公司都开始参与其中并争夺的高地。从垂直业务来看,服务于财务、销售、协同办公、生产、采购等行业覆盖面广、使用频次高的业务环节的SaaS产品客户基数大,使用量多,未来其高速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总的来说,公有云市场的发展日益旺盛,且对于云服务提供商来说,可争抢的格局基本已定,但我们依然会看见有创业公司在进入云计算市场,它们的方向则更加明确:混合云市场。

说起混合云这一独立结构技术,一直在云服务市场中处于尴尬地位的谷歌现在就是推出新型混合云的最大推崇者。

随着日益增长的复杂需求,如将多种功能的公有云集中在同一平台来进行开发、数据库选择性上云等,混合云市场也因此被带动增长,因此对于云服务提供商来说,现在拿下混合云技术将十分容易占得先机,谷歌云的增长力就源于此。

在Google Cloud NEXT 2019上,谷歌云就宣布结合开源资源打造适合企业多种开发需求的混合云管理平台Anthos,据称可以兼容亚马逊AWS与微软的Azure,进一步给用户多样的需求提供了更大、更易用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日刚刚用340亿美元收购了红帽的IBM也是将未来赌在了混合云身上,这位失落的云服务提供商希冀以此打场翻身仗。

可以看出,未来云服务市场竞争将会异常激烈,一边是现有的几家云服务提供商在公有云市场树立自己的特色、吸纳客户,另一边是新型云服务公司在尚不成熟的混合云市场添砖加瓦。至于混合云是否会与公有云市场发生交杂甚至正面竞争,值得期待。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