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场景】AI辅助诊疗识别患者意图,在家帮您“精准”找医生
以后不用再出门排长队挂号看医生了。
患者不知道该去哪个医院找哪个科室医生,不了解就医流程,看不懂报告,没有专业的医生指导和管理……这些都是以往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免除患者排队挂号、贻误病情之苦,随时在医院官方微信提问,还有智能问答机器人通过语音或文字识别患者意图,“精准”推送就医流程类讯息和问答……这些只存在于“概念”中的场景,已经在现实的医院中逐渐应用,并解决了很多患者棘手的就医难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实现了在“精准预约”、“智能就诊咨询”、“病理智能检测”等方面的突破,不仅大大减少了患者排队时间,让就诊更加便捷,加快了出报告的时间,更减少了机械劳作的重复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未出家门,即能精准匹配患者与医生
如果在病人挂号前就能让医院较为详细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并据此判断是否符合专家诊疗特长,不仅减少患者检查不全而往返奔波,也避免了医院号源浪费的情况。“精准预约”的挂号模式,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精准匹配到适合的专家门诊并进行预约。
图丨患者使用精准预约功能挂专家号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AI引擎模型的预设和不断完善,AI引擎具备“分诊功能”。患者按照平台要求,实名上传病史资料,AI引擎通过计算分析判断患者病情,将专家号匹配给病情重、急需诊疗的患者,同时为患者智能提供合理的就医引导路径。
例如,通过分析病史资料,被判断为需要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比需要做甲状腺体检的人群有更大可能匹配到头颈外科专家号,从而提升专家号的利用效率。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项精准预约服务已覆盖甲状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15种常见肿瘤疾病。
在“精准预约”服务下,可以为每位患者平均节省2.5小时的就诊时间,患者挂专家号的等待时间平均减少7.4天,到诊率提高7%,专家门诊效率平均提高3.5倍。
问答机器人,读懂患者意图提供就诊资讯
在肿瘤患者诊治和康复的全过程中,患者会产生多种疑问,如我的病情到底怎么回事?哪个专家擅长诊治它?什么时候能完全康复?还需要进行后续的跟踪检查吗?
当患者产生这些疑惑时,多数人会尝试通过官方渠道获取资讯,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就成为肿瘤患者咨询最多的“主阵地”,一款专属智能问答机器人,能轻松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更便捷有效地获取就诊资讯。
图丨患者使用精准预约功能挂专家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手相关企业,开发出肿瘤患者意图识别引擎,并接入智能问答机器人。通过对患者常见问题及长期咨询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患者输入的语音或文字,识别患者的主要咨询意图,进而为患者提供就医流程类的信息和回答,为患者到院就诊提供便利。
同时,这款智能问答机器人与上海市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的医院“科普文库”对接,在更多的场景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医疗科普。患者可根据自身语言习惯对肿瘤疾病进行提问,智能问答机器人直接推送文章节选内容,让患者通过智能问答获得更多专业、权威的肿瘤科普知识。
人工智能提高医疗效率,“AI+医疗”时代已来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疗诊断,能减少医生重复性工作、实现自动化检测,从而让“患者省时,医生减负”成为可能。
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人工智能全自动显微镜为例。传统医学完成一例乳腺癌精准FISH检测需要花费病理医生10-30分钟,在人工智能全自动显微镜辅助下,通过自动进片、自动对焦、自动扫描、分析诊断、自动结构化报告等一体化、全流程、全自动、全智能的解决方案,将智能阅片时长提高15倍,仅需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即可分析完整的样本。
此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还建立了多个医疗场景下的AI智能应用系统,如为便捷医生书写病历和报告建设的智能医疗语音录入系统。医疗语音录入系统可以实现准确、高效的病历录入,无论是普通话或者是带有口音的方言都能识别,准确率超过97%,缩短了医生输入病历、报告文字的耗时,比手动键盘输入快3倍以上,同时后台积累了医疗领域大量丰富的专业词汇,在门诊、病理科报告、病理科切片等场景已拥有大规模落地案例。
不难看出,AI赋能医疗当属未来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和医疗的结合将具有非凡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但归根结底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在医生的控制、掌握下运用,未来AI医疗将如何赋能医生、患者及医疗事业,又能为医学界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期待!
作为上海首批12个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携一系列AI+医疗应用亮相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AI赋能医疗行业变革的魅力。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