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黑飞”技术渐趋成熟,但细节之处还需多加打磨

韩璐 7年前 (2017-06-08)

对于“反黑飞”目的的实现,其中的某些细节还需多加注意。

6月1日,在大家正理所当然的“装嫩”的时候,无人机实名制政策也正式开始实施,不仅对无人机制造商和无人机拥有者要求登录各种信息,也对“民用无人机”这一名词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然而,就在上线第二天,系统被曝出严重的“漏洞”,相关信息哪怕胡乱填写也能通过。对此,官方回应,因为还没有与公安部网络进行有效性验证的对接,目前的系统只对字符的类型和位数进行校验。这也就是说,目前为止,这个所谓“实名制”的系统还只是一个摆设。相比于政策,在对“黑飞”的压制上,“反黑飞”技术和产品更具备有效性。

之前,在《无人机实名制政策特稿|市场看好、资本关注,“反黑飞”正在崛起》(详情点击此处)一文中,不管是市场的需求,还是资本的关注,抑或是当前的政策环境来看,我们看到了“反黑飞”市场的崛起。

政府、企业共发力,“反黑飞”技术层出不穷

近年来,为了对付“黑飞”,除了政策之外,政府、无人机制造商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商想出了多种措施,并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施。其中,无人机制造厂商多是从内部系统着手,通过电子围栏的设立等等来达到限制“黑飞”的目的,而政府和技术服务商中则是从外部入手,手段主要分为三类:

干扰阻断:主要通过信号干扰、声波干扰等技术来实现。

暴力摧毁:除了用激光武器直接打落,还包括一些奇特的手段,比如让老鹰在空中直接抓住无人机,或是让无人机、鸟类等飞行物体带着捕网空中拦截。

监测控制:主要是劫持无线电控制等方式,让无人机空中悬停,或是直接降落、原地返回。

手法多样,但技术还需继续锤炼

目前,这三种“反黑飞”手段已经逐步实现了商业化,虽然价格下至几十万元,上至数百万元,但在机场以及一些注重安全隐私的场所,这些产品的市场还是很大的,用后洪电子科技CTO汪东的话来讲,这个市场是可以达到千亿人民币级别的。当然,不仅仅是B端市场,在一些C端市场,这些产品也存在一些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在反无人机效果的实现上,某些技术问题是我们所需要注意的,也是需要继续打磨的。

受到干扰的,不仅仅只有黑飞无人机:目前,市面上实现商业化的“反黑飞”产品主要通过干扰来达到目的,而在这之中,总会有一些“被殃及的池鱼”。

比如通过劫持无线电来夺取对黑飞无人机的控制权,在效果上,的确,在有效的同时,这种方法在安全性方面也能够有保障。不过,我们要意识到,对于一些通讯设备,其所依靠的也是无线电。由此,在利用无线电夺取黑飞无人机控制权的同时,一些正常的通讯行为或将受到一定的波及,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因为无线电会对无人机的飞行行为产生影响,当双方无线电的覆盖范围重合,“反黑飞”的过程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比控制手段,更难的是黑飞无人机的监测:目前在监测这块,雷达是使用最多的方法,不过,在某些时候,它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首先,黑飞无人机的出现地点是随机性的,再加上“低慢小”(飞行高度低、飞行速度慢、体积小)的特点,利用雷达来进行监测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雷达监测的范围是固定的,若黑飞无人机是在其检测范围之外飞行,那么,雷达本身就为自己的设立了一个“盲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仅仅依靠雷达对黑飞无人机进行监测是行不通的,它还需要其他的一些辅助技术。

事实上,在雷达之外,还有一些监测手段,其中分别涉及到声音和光学。当然,在实际场景中,仅仅依靠某一种技术是难以实现监测效果的,这就意味着技术的结合。“雷达检测存在一定局限性,当距离远了,声音的监测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一旦遇到雾霾天,或是被什么东西所遮挡,摄像头也难以监测到黑飞无人机。此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将多者进行融合,从而在大部分场景中尽量降低由天气情况、地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对监测行为的影响。”全盛科技联合创始人吕盛表示。

目前,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已经较为关注“黑飞”现象,但越发猖狂的“黑飞”还是激发了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这是目前政策难以追上的速度。在此等情况下,“反黑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其技术的督促也在不声不响中进行。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