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游戏的四招“生财之道”

巫盼 7年前 (2016-11-22)

如果我对VR游戏开发有兴趣,投入精力和资金后,后续的营收模式是怎样呢?

VR游戏的四招“生财之道”

当我们谈论VR的时候,很少会说一些接地气的话题,诸如VR游戏怎么赚钱?如果我对VR游戏开发有兴趣,投入精力和资金后,后续的营收模式是怎样的?

VR游戏开发的难度和成本本来比普通游戏要高很多,再考虑到现在VR硬件设备的普及度,游戏开发者的收入非常“捉襟见肘”。而且对于还在早期发展阶段的产业,VR游戏目前没有像手游或者端游一样,有相对统一标准化的商业发展模式。那么今天小编带你看看目前VR游戏可行的几种收益模式。

圈内土豪赞助

最“简单粗暴”的一种方法就是把你的游戏做出成绩来,让行业内的土豪给你砸钱。

在10月份召开的Oculus Connect 3大会上,Facebook的扎克伯格表示要大力支持VR内容开发者,预计投入2.5亿美元在游戏、视频内容的开发上,推动VR内容生态的发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Oculus准备投入500万美元,帮助开发者支付使用Unreal Engine的授权费。(通常情况下,如果游戏开发商需要使用UE4引擎工具,需要把游戏总收入的5%拿出来当做授权费支付给Unreal Engine。)

VR游戏的四招“生财之道”

HTC此前也成立了各种类型的VR联盟,还开启早期的加速器孵化计划,就是希望能够帮助VR团队降低他们的开发难度和成本,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内容的分发平台和渠道。

这种大手笔投资给VR游戏团队的“扶贫”计划,也只有在VR游戏发展早期,行业内十分缺乏内容的时候会出现。而VR游戏团队只有在游戏画面或者交互体验上做出自己的亮点优势,才能从中脱颖而出,获得这些土豪巨头的青睐。

上线游戏分发平台获得分成

游戏既然开发出来,自然要让用户能够有渠道去体验。考虑到VR游戏的开发进度以及数量上远远落后于传统游戏,而且行业内还没有统一的SDK接入标准。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专为VR游戏而生的游戏平台。

VR游戏的四招“生财之道”

现在的游戏开发团队可以上线的平台包括Steam,Oculus Store、三星Gear VR商店以及HTC的Viveport等。上线后通过给游戏定价来和平台共享分成。目前在Steam上,共有830款支持VR体验的游戏。不过高于100元价格的VR游戏只有二十几种,其中单个游戏定价最高的达到了406元。其他大部分都在100元以内。

虽然无法看到这些游戏的销量如何,但是从Steam上的用户评测数来看,热门的VR游戏评测数在千以内。可见如果仅仅依靠线上平台售卖分成来获益,现阶段可能还是比较困难的。

游戏内购买和广告

既然现在的VR游戏用户基数还比较小,线上平台的分成杯水车薪。VR游戏开发者还可以和传统手游一样,实行游戏内购。通过虚拟货币的方式来产生收入,这种模式在移动平台上实行的非常成功。

比如,用户可以用现实货币购买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然后再用虚拟货币去购买游戏中的道具,就好比在《Pokemon Go》中购买精灵球。同时开发者可以用虚拟货币对玩家进行奖励,包括每天登陆奖励和社交分享奖励,从而用更小的代价留住更多的玩家。

除了内购之外,就是在游戏内植入广告的收入模式。就像现在的视频网站和电视剧集一样,将广告“悄无声息”的融入到游戏的体验中,从广告商那里获得收入。但是这种模式的前提是拥有一定量的用户基数。

“牵手”线下体验店

VR游戏商与线下馆合作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整体方案提供商间接引入,二是直接合作。

VR游戏的四招“生财之道”

提供整体方案的渠道商既是负责VR体验店的硬件打包分销,又担任游戏分发者的角色。HTC此前推出了一个线下体验店内容管理与销售平台Viveport Arcade,Viveport Arcade相当于VR线下体验运营商和游戏开发者之间的一个中介。它允许开发者将他们的产品上传到其中,并且这些游戏会收到HTC的DRM保护。同时,线下体验店可以通过在线签约或直接联系HTC,购买特定游戏的游戏时长。平台获得的收益由HTC和游戏开发人员平分。

第二种线下店合作模式,即游戏内容商与线下店主直接对接,掌握自主分发权,双方按用户流量进行分成。比如著名的VR游戏《黑盾》通过线下店付费系统,将直接通过线下店的游戏使用次数获利。

对于VR游戏开发团队来说,上面提到的四种“生财”方式仅供参考。因为在VR发展的初期,能够支持VR游戏的硬件还没有在消费端铺开的情况下,想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的盈利难度非常高。现在游戏内容开发者还是应该多去探索,了解怎样去做一个能够吸引并且教育用户的优质游戏体验。把内容做好之后,不愁没有伯乐来识千里马。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